實不相瞞,我是VP惠理創辦人葉維義及謝清海的Fans,葉生父子都是DB仔,老豆葉謀遵是新昌老闆,佢早年養嗰幾隻馬「頻頻的」、「嬲嬲的」也幫過我贏錢,謝清海是記者出身,投資有自己的一套知識架構,謝先生近年比較少接受訪問及公開演講,加上報紙財經版記者水準極低,永遠找不到訪問及問題的重點,只是顯淺地問謝先生,恆指見幾多點,什麼Number之類。
當年宏利有一支基金由他管理,名叫「中華威力」,個名比我們的仲老土,但是聽過謝先生演講,我毫不考慮就落疊。近年,也有不少朋友在惠理工作,他們也給予我投資上很多寶貴意見,但是從來沒有人整理謝先生的投資哲學,下面我把謝清海多年來的演講,整理成拙文一篇,原講稿很多是英文,我英文差,譯得唔好咪插我,下面公諸各位投資者。
蕭伯納說:與別人分享一個蘋果,每人還是一個蘋果,與別人分享一種思想,每人有兩種思想。傳承精神財富比傳承物質財富更有價值。
葉維義,來自浙江寧波,家世背景頗為顯赫。清朝末年時,身為寧波商幫領導者的葉家,總資產已有八百萬兩白銀,相當於清廷年財政收入十分之一。祖父葉庚年成立的新昌營造,是全香港最大建築商,包括香港海洋公園、澳門威尼斯人酒店,都由新昌負責興建完成。
出身豪門,葉維義卻婉拒接班,反而另起爐灶,這讓葉維義的創業經歷增添幾許傳奇色彩。1990年時,葉維義由美國返回香港,處理家族企業上市事宜,當時擔任摩根建富證券研究部主管的謝清海,參與相關作業,兩人因此結識。葉維義發現,自己與謝清海的投資觀點不謀而合,於是打算創業。
出身豪門,葉維義卻婉拒接班,反而另起爐灶,這讓葉維義的創業經歷增添幾許傳奇色彩。1990年時,葉維義由美國返回香港,處理家族企業上市事宜,當時擔任摩根建富證券研究部主管的謝清海,參與相關作業,兩人因此結識。葉維義發現,自己與謝清海的投資觀點不謀而合,於是打算創業。
謝清海,作為惠理集團的掌舵者,被投資界譽為「東方巴菲特」,1993年在香港成立惠理基金,投資大中華地區,以其實踐證明價值投資的普適性。而與其同期成立的各種流派的投資基金大都湮滅,那些什麼東、那些什麼肥西老母雞什麼央,早己不復存在。惠理基金是除日本以外亞洲唯一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——甚至在日本,也只有一家此類上市公司,我當年拜會台灣股神麥樹仁,麥大給了我五支股票Number,806就是其中之一。
在他執掌下,惠理集團安全穿越了亞洲金融風暴、08年全球金融海嘯。而這,與他的投資理念是密不可分的。現在,港股正處在一個A股化的大時代,而他執掌的惠理也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關注。
惠理在2007年由大細摩推薦上市。公司的使命很簡單,是為東亞及東南亞建立一座價值投資的殿堂。這個想法是謝清海創立的,他過去其實是一名新聞記者,八十年代為《華爾街日報》工作,亦由於他曾做過新聞記者的緣故吧,用那種方式來看問題非常有用,你可以想像,閉上你的眼睛想像,你會發現有時你所關注的某個公司,不管它是一家汽車公司,還是農業企業的結局,並不僅僅是靠數字驅動,而是受政府政策,有時甚至是,比如說,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。
1993年,當謝清海開創惠理基金時,他像每一個受過美式訓練或者美式思維的基金經理一樣,相信應該有一個非常集中的投資組合。嚴格說來,這個使命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首先是,他們是最早最著名的價值投資者,其次,他們是一個中國投資者,這個區別相當重要,因為直到現在,中國已經成為他所稱的「聽消息」的市場。
很多人在中國市場買賣交易,完全是基於他們在報刊看到的或某些人告訴他們的故事。在這個過程中,很難按照教科書定義的基本價值投資理念去實行。
他以前常常告訴周圍的每個人在惠理的基金中,你不會看到超過40家公司,這是高度明確的理念。他很為此驕傲。然而隨著時光流逝,謝清海開始認識到這裡的市場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,因為這裡有很多騙子,公司治理結構非常垃圾,並且其中有一些人非常蠱惑。你會在第二天早上醒來,從報紙上讀到消息才會得知,你的投資——佔你投資組合5%的資金,在一夜間消失了。這在惠理身上發生過N次,而且傷痕累累。
所以後來,特別是這10年,他已經越來越趨向一個不同的觀點。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,最好是有一個非常多樣化組合。不要把資金超過1%或者2%投入到任何一個特別的想法中去,因為這樣做你就可以睡得更好,並可以承受得起所有那些時不時就會發生的令人厭惡的事件。所以,現在他們的投資組合裡面有80-110家公司。
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的標準讀本是Benjamin Graham和David Dodd的《Security Analysis》。基金佬或老散習慣稱之為聖經。但近些年來,惠理換了另外的一本書,這本書叫《財務報表分析》,作者Martin Fridson。這是一本簡單的書,但和《證券分析》一樣價值非凡。
惠理每年大約對2500家公司進行訪問,不包括電話訪問。那是惠理力量的真正來源:這只不過用的是傳統老套的調查方式而已,他們擅長的是把價值投資理論應用於實踐,這些理論謝清海和同事都學習並認真研究過。實際上,關於理論方面,謝清海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創新的思想可說。
大概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,他很反感類似「What if……又怎樣」之類的大問題,那時候謝清海試圖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,當時的想法是在中國這個非常不成熟的市場堅持價值投資。
他開始問自己:要是我們能創造一種商業模式,一個價值投資公司來運行,而這個公司不依賴擁有一位投資天才、一個明星基金經理或Pandora Box,結果會怎樣?
也許是因為市場人士或媒體,總是講戰勝市場必須得找個股神或者明星基金經理,他對自己說,這可不是做投資的長久之策。所以,我開始問自己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,比如: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方法,即使是普通人或從大學直接招聘來的新手,經過鍛煉也可以成長為優秀的價值投資者,至少在中國市場得到認可?
首先,大家必須明白,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才,就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產品。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。其次,他把價值投資過程工業化了,把它從一個手工精品轉變成了大規模生產的流程,他正試圖擺脫依賴天才的投資體制,並努力建立一個體系,轉變成可持續可進化的過程。謝清海認為惠理已經取得成功了,這聽起來好像很複雜,但實際上非常簡單。
(老占註:這點和FDT聶凡淇非常吻合,過往判斷基金經理的能力,只有依據簡歷和過往業績,並且需要很長週期的業績,只有一年投資經驗的人沒有基金會要他,不如給他一個平臺,教會他投資,利用科技,例如Big data,改變他的一生。太多的人太早放棄了投資,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員不能走捷徑。所有成功的交易員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都經歷了很多。這使得他們成為高手。我自己也一樣,從不看Number,只看自己熟悉的行業)謝清海做的第一步是必須從零起步,這只是就創造一個合適的文化來貫徹執行這個想法。在這裡,第一家投資的大陸公司,就是美林幫助他們1991年在紐約上市的,名叫……(未完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