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
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以後,經濟逐漸復甦,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的數據,2009年9月到2012年9月期間,歐巴馬(Obama)政府創造了420萬份
新職缺給16歲以上的勞工,其中55歲以上的美國人囊括了350萬份(83%)的就業市場,美國的職場正出現「世代戰爭(Generation
War)」,1945~1965年出生的嬰兒潮世代,吃下了2009年經濟復甦以來所創造的420萬份新工作的83%,反而年輕世代從2000年以後,就
業比例就業難以大幅提升。
在美國,1945~1965年出生的嬰兒數量龐大,稱為嬰兒潮世代,美國的各種經濟活動,幾乎都圍繞著這個世代運轉,後面的兩個世代為X世代和New
Boomer世代,和這兩個世代相比,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在就業職場還是社會福利,都明顯在佔了較大的經濟利益,1945~1965年出生的美國人,從政府
所獲得的各種社會福利資源,超過之前的任何世代。
二次大戰結束後,已開發國家的出生人數都大幅增加,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義大利及日本都出現嬰兒潮,而美國是最明顯的例子,1945~1965年出生這個年
齡層的人口是當時最多的,商人想從他們口袋賺到經濟收益,政客想在政治上獲得他們的選票,政客會設定出對他們有利的政策,1980年代,美國政府的減稅政
策,就讓嬰兒潮世代就業的主要時期享有低稅率,他們在政治和經濟上,一直都能發揮影響力。
美國「嬰兒潮世代」的族群,因為人數眾多而創造出一種「人口紅利」,他們未必是受教育最好的一代,但卻是「教育報酬率」最高的一代,2002年以後,美國擁有較高學歷的就業機會,早已不如1990以前那樣高。
靠著龐大人數所帶動的消費潮,各種需求刺激經濟成長,股市及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,他們順著趨勢在所得上輕易超過美國以往各個世代,如今美國年輕世代,無法期待能像嬰兒潮世代那樣碰到資產價值大幅上漲的時期,反而要先面臨高失業率的問題。
以美國為例,年紀越輕者,失業率越高,人口勞動力(人口紅利)高峰期過後,美國就業職缺增加速度比不上移民移入和人口增加速度,在職場的晉升制度上,造成
極大問題,企業的管理職缺增加速度和美國人口成長相比,顯得不夠快,公司的基層人員無法往上升遷,初入就業職場的年輕人,則是連進入職場的機會都沒有。
雖然美國的就業增加速度比不上人口增加速度,但是和世界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,美國已經是相對理想了,日本職場就業職缺成長跟不上人口成長,已經成為20年
來的長期現象,澳洲則是近十多年來,就業職缺成長比人口增加更快的國家,這也是澳洲持續吸引世界各國移民的原因之一,南歐則是高失業率的象徵,25歲以下
年輕人平均失業率至少20%以上,例如義大利國內超過一半的人沒有就業,勞動力閒置,多數人民沒有收入,國內民間消費更難以大幅成長,沒有消費,內需企業
營運困難,更難擴張版圖增加職缺,人民更難有就業機會,惡性循環。
從美國的發展歷史可以觀察到,台灣也逐漸出現類似的失業結構,2000年以後,30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攀升速度明顯快於30歲以上的年齡層,而且即使擁有高學歷,依然無法增加就業機會,學歷快速貶值。
不管是美國、英國、日本、加拿大、南歐各國、法國等一開發國家,或者進入人口紅利末期的台灣或南韓,在就業結構上,都呈現類似的世代競爭狀況,2008年
以後,歐洲和日本經濟和消費力都轉弱,美國經濟復甦極度緩慢,中國經濟成長減緩,受到國際消費力成長緩慢的情況下,已開發國家的高年齡族群不敢從職場退
出,企業受到經濟影響難以快速擴張,高層沒退也沒升,基層沒辦法向上升遷,新鮮人根本進不去職場,職場晉升制度破壞和就業結構老化,將會越來越嚴重。 |
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